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大正5年經穴大圖

此「經穴大圖」以彩色並精細地繪製了人體的解剖結構、經穴分佈,並以「前面」與「背面」兩種的視角進行繪製。在人體解剖結構的部份,除了繪製體表解剖、骨骼、胸腹腔的臟器外,最為特別的是其繪製了精美的人體主要「動脈」(紅色管狀內有橫線)、「靜脈」(藍色管狀內有直線)、「肌肉、肌腱」(紅線描繪)與「神經」(綠線描繪)系統,並搭配了各個中醫經穴的穴道點位。其作者標注為「長崎繁吉」,並於西元1916年(大正5年)5月於臺灣臺中出版。


此幅圖畫顯示日治時期的漢醫(漢醫,可視為日本對「中醫學」相關內涵的稱呼)發展特色,存在著西洋醫學與漢醫學進行比較與統合的風氣,也顯示中西醫學的匯通與交流,不僅發生在現代或是中國與臺灣,至少距今一百多年前就已開始,深受漢醫學與西洋醫學影響的日本,對於漢醫學與西方醫學的融合,在當時已有一定的基礎。在日本漢醫的體系中,對於針灸相對較不重視,多注重漢醫方藥與西方醫學疾病對應的部份。將人體的血管、神經、肌肉等與中醫的經穴相配對,對於傳統中醫經絡卻沒有直接繪製,可能也反應著該年代漢醫或作者對於中醫經絡的概念,認為經絡的本質與解剖中的神經、血管、肌肉有相當重要的關聯。本圖的作者「長崎繁吉」目前未能確定其實際背景,但有趣的是,於中研院臺史所的「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中曾有同名者出現—其於西元1903年(明治36年)擔任「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圖根課」之雇員,且1915年(大正4年)亦有一位同名者撰寫「劍術」一書,由「厚生堂」出版。


中西醫學的交會與匯通,自近代以來一直是中國大陸、臺灣、韓國、日本等地重要的醫療大事,其所產生的影響直至今日。本圖蘊含了一百多年前,日本、臺灣等地之漢醫學與西方醫學融合狀態的表現,從其精緻與詳細的描繪,顯示當時對於漢醫與西方醫學的融合受到相當的重視與投入,並已有成熟的根柢,可視為臺灣最早出現的中西醫學匯通在針灸方面的珍貴文物。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中文
  • 創作者
    長崎繁吉
  • 時間資訊
    發表日期
    1916
  • 媒體類型
    圖稿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