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宜蘭火車站相望,坐落在丟丟銅森林旁的紅磚屋建於1930年,做為日治時期負責檢驗米穀,並予以分級、販賣之處,稱作「殖產局米穀檢查所宜蘭出張所」。戰後出張所改為「台灣省糧食局台北事務所宜蘭分所」,並另興建倉庫作為擴大編制後的辦公廳,紅磚屋則變成員工宿舍;1993年在農會管理下,轉為展售傳統米食的工作場所,至1996年由鐵路局接管,結束與糧食相關之業務。
由紅磚砌成,英式順丁砌磚牆加上矩形窗戶與拱形大門設計,斜坡狀屋頂的紅磚屋,是日治初期常見的和洋式建築。屋頂樣式為常見於台灣沿海地區,抗暴雨、防風的「寄棟(廡殿頂)」式屋根,採用一條正脊與四條左右延伸的屋脊所構成,是側面、正面皆能明顯識別的斜坡狀屋簷。儘管是擁有90多年歷史的老屋,紅磚屋仍然保存良好的外觀,讓前來的旅客透過建築認識宜蘭的過去。
而紅磚屋在閒置多年後, 2003年由宜蘭縣政府結合經濟部的「地方產業交流中心」輔導計畫,改造為「文化藝術生活館」,期待讓旅客能夠在旅遊諮詢同時,亦體驗宜蘭舊城文化之魅力。然而因為尚未有經營者代為管理,作為一個產業交流中心的紅磚屋,遲至2012年,才在政府委託黃春明老師接手經營,成立「百果樹紅磚屋」咖啡廳後,真正擔任起一個認識宜蘭的窗口,在乘載三個世代歷史文化的空間裡,暢談文化、藝術,成為宜蘭代表性的藝文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