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梧棲朝元宮第一二0方

双白一錢、地骨一錢、川貝一錢半、麥冬一錢半、知母一錢半、桔梗一錢半、黃芩二錢、卜荷一錢、生甘一錢、杏仁一錢半。


這是臺中市梧棲區朝元宮的第120首藥籤,名為「加味瀉白散」。瀉白散原方出自於《小兒藥證直訣》,本方在原方基礎上增加藥味。瀉白散中的桑白皮(即双白)、地骨皮能清瀉肺熱,而又加入川貝、桔梗、杏仁能止咳化痰,卜荷(即薄荷)能疏散風熱,黃芩加強清熱的效果,麥冬與知母則兼顧養陰,甘草調和諸藥。故本方能用於偏熱的咳嗽,常見咳到面紅耳赤、口燥咽乾,再加上因為肺裡蓄積的火熱已經損及身體的水分津液,故可有黏稠黃痰的出現。至於為何名為瀉「白」呢?乃是因為中醫在發展過程中吸納了不少中國哲學思想,也包含了陰陽五行的觀念,而五色(青、赤、黃、白、黑)亦在其中。肺在五色的類歸中,正好對應到白色,故就以「白」來代指肺了。


梧棲位於臺中的西側,為一港口,舊名「五汊港」,從清道光年間,就是商賈熱絡互動、貿易人口十分興旺的港口,在此頻繁的交流之中,疾病傳染難以避免,梧棲朝元宮也就肩負起了守護在地民眾的無形任務,讓生病的民眾得以前往求取神明賜予的藥籤,獲得解決健康問題的指引。廟內現存仍保留著不分科的藥籤,映照出朝元宮曾在地區發出的醫療亮光。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臺灣中醫藥醫療文化記憶保存推廣計畫執行團隊
  • 創作者
    不明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年代不明
  •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 媒體類型
    有形文物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