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臺灣中海拔茶樹之季節性BVOCs排放通量與環境因子相關性之研究

      本論文作者張銘峰,指導教授謝祝欽博士,出自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環境與安全衛生工程系碩士班碩士論文,發表於2009(民國98)6月。內容敘述生物揮發性有機物(biogenic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BVOCs)經氫氧基、氮氧化物等氣體結合後,易於強光照射下進行反應,產生臭氧與光化衍生性污染物。光化衍生性污染物易造成空氣品質惡劣,對人體產生刺激性傷害。
       研究者利用微氣象法中之隨意渦旋累積法(multi-pumps relaxed eddy accumulation, MPREA)及渦旋共變異法(eddy covariance, EC)進行BVOCs測量,並配合採樣點大氣穩定度,推估MPREA之合理性。量測地為人為污染少的中海拔區域(約 1200 m),此範圍除針、闊葉林外,約52%茶樹亦出現於此區域。由MPREAEC法彼此驗證結果得知,MPREA法的經驗係數偏差值較小,說明MPREA系統採樣點屬多霧型態與大氣穩度屬不穩定狀態下,本系統仍可穩定操作與執行。春、秋冬季以已醛為主、夏季為對異丙基甲苯。日夜BVOCs量測結果顯示,該區域主要以已醛、對異丙基甲苯、檸檬烯為最顯著。時段通量量測結果顯示,因上午時段光照度與溫度較大,使物種排放通量顯著較高;混合層高低通量量測結果顯示,已醛、對異丙基甲苯、檸檬烯、甲基乙烯酮分別佔整體BVOCs排放量38%21%10%10%,因此驗證已醛、對異丙基甲苯、檸檬烯為茶樹主要成分,而甲基乙烯酮受附近移動源影響所致。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陳雙君
  • 創作者
    張銘峰
  • 時間資訊
    發表日期
    2009/06
  • 媒體類型
    文件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