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製茶過程、採摘時期及品種(系)對大葉種及野生山茶茶樹多元酚含量之影響

      本論文作者,指導教授劉景平博士,出自國立嘉義大學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發表於2007(民國96)6月。內容探討大葉種和野生山茶樹之不同年度、採摘時期及品種()對茶菁及製成包種茶各兒茶素含量變化及農藝性狀間關係。
      研究者以臺茶8號、臺茶18號、臺茶12號和青心烏龍之新鮮茶芽為材料製成包種茶,結果顯示,咖啡因、沒食子酸ECG均以第一次攪拌時最高;EGC EC 以炒菁時最高;EGCG 以乾燥製程最高。紅茶及包種茶之總兒茶素含量於發酵製程前皆呈下降趨勢,於發酵製程後趨勢有顯著增加。另不同年度、採摘時期和品種()對大葉種茶樹茶菁之農藝性狀和多元酚,及製成包種茶之多元酚影響顯著。茶菁農藝性狀與多元酚含量關係密切,大葉種茶樹茶菁農藝性狀與製成包種茶其多元酚含量呈顯著相關。此外,不同年度、採摘時期及品系會對野生山茶樹茶菁農藝性狀和多元酚,及製成包種茶之多元酚影響顯著。野生山茶茶樹茶菁農藝性狀與多元酚含量呈顯著相關,野生山茶樹茶菁農藝性狀與製成包種茶多元酚含量亦呈顯著相關。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陳雙君
  • 創作者
    石榆鳳
  • 時間資訊
    發表日期
    2007/06
  • 媒體類型
    文件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