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永華〈北宜之間〉出自《守望家園》一書。本文探討宜蘭對外(台北)交通的歷史與利弊。
宜蘭與台北的距離不遠,卻因叢山阻隔,海陸俱險而開發較晚。清代時期對外只有淡蘭古道是唯一的通道,須以步行走上三日才能到達。日治時期日人打通了石城與福隆間全台最長的草嶺隧道,北宜間的火車通車了,留下「丟丟銅」的民謠。戰後則開闢了由礁溪到新店間的北宜公路,俗稱「九彎十八拐」,儘管崎嶇蜿蜒,塞車費時,卻也是當時非常依賴的交通要道,途中的坪林村因此車水馬龍了好一陣子。1979年則有另一個選擇,基隆與宜蘭間的北部濱海公路完工,帶動了沿途漁村的繁榮,卻也犧牲了一些美麗的海岸風光。隨著自小客車大增,北宜之間行車仍需兩個小時以上,已不能滿足民眾需求,於是有了北宜高速公路的規劃,雖然在坪林隧道工程遭遇困難而延遲通車,完工後南港至礁溪只需40分鐘。
兩百年來北宜之間的距離,從三天縮減到40分鐘,有人開始憂心,過去因為距離才免於台北、桃園被大量開發的後塵,因為沒有工業汙染才能留下好山好水,是否會因此毀於一旦?縣政府因此集思廣益以推動「2001新蘭陽計畫」,以提早因應未來的衝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