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炳龍〈走在「回去」的路上〉出自《繁花盛開︰第二屆蘭陽文學獎得獎作品集》,為散文組佳作。本文寫上班途中經過棺材店,觀察其現代經營方式與個人觀感。
敘述者來到宜蘭工作,上下班的途中必須經過棺材街,起初有些驚訝,記憶中有家具街、皮鞋街之類的,但沒想到棺材店也有如此的群聚效應。據他的觀察,這條街上有城隍廟、孚佑帝君廟、靈惠廟、碧霞宮等傳統信仰匯集,因此吸引了棺材店、堪輿館、紮紙店、葬儀社、搭棚、桌椅出租、道士壇,似乎也是順理成章。
一般人對於死亡總是忌諱,死亡講「回去」,棺材稱「板仔」、「大厝」,好像直視死亡是一件不應該的事。但既是每天上下班必經之路,只好調整心態。根據他的觀察,這個行業的改變很緩慢,除了引進電動刨刀、漆料、補土的現代化之外,沒有什麼新的變化,大部分還是依賴手工。一個棺材的製作,需耗費十天半個月,總之,每個人都用得到,所以這個行業不會鴻圖大展,也不會沒落。
遇到棺材啟運時,喪家通常招來樂隊伴隨,在附近的辦公室同仁相視一笑,不會特別的騷動,周遭的交通堵塞,也不會有人咒罵,死者為大,大家都能諒解。所以久而久之,他已經習慣與棺材店為鄰的生活,面(節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