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提倡一種新的遊賞美學,以細觀取代泛覽。
舒國治為知名旅遊作家,七十年代中期開始寫作,作品以散文為主,1983~1990年浪跡美國,1997年獲華航旅行文學首獎,1998年獲長榮旅行文學首獎,2000年以《理想的下午》一書深受矚目,將旅行文學的迷人文體發揮得淋漓盡致,旅行寫作在台灣一時蔚為風潮。著有《台灣重遊》、《流浪集》、《窮中談吃》、《門外漢的京都》等。
作者自言40多年前聽同學講太平山旅遊,心嚮往之,但這心願40年後才親自登臨。太平山林場不能不提扁柏與紅檜這兩種主要樹種,有些樹姿像極了郭熙「早春圖」之所繪。然而這高大密林,無法平視泛覽,必須以探索的方式觸接知識,例如山壁與地面的苔蘚,那麼立體,那麼蓬鬆毛茸,又那麼鮮翠多層次,紫色的菫菜、倒地蜈蚣、琉璃草,那麼纖細妍巧,裂葉月見草、黃菀、俄氏草,其黃色鮮油光亮,不可能錯過,但下次來,所見又不同,次次不同。
此種在森林中的「尋見」,不同於全景鏡頭的賞景,是探索,像特寫鏡頭,只能一個接一個看下去。而森林賦予的探索是無盡的,因此這樣的景觀,會讓你下次再遊,一直遊,有著無窮的魅力吸引你。這就是他所謂的「遊賞美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