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惠隆〈與千年檜迷霧對話〉出自《蘭陽森林美學︰山村文學行腳》。本文寫作者對太平山的記憶。
徐惠隆曾任宜蘭順安、國華國中教師,《蘭陽青年》、《蘭陽文教》編輯,文建會《文化通訊》東部編輯,宜蘭縣史館特約編輯,現任宜蘭縣文藝作家協會理事長。著有《宜蘭的歷史與風土》、《走過蘭陽歲月》、《盈科齋隨筆》、《太平山的故事》(與吳敏顯合著)。
作者家族成員的工作多少與太平山的林業有關,叔叔是蹦蹦車司機、流籠操作員、老丈人是伐木監工、外公是五分車土場站站長……,當時只要家族成員一個人在太平山林場工作,生活所需、教育諸事都將不虞匱乏。太平山的孩子誰沒嘗過菅芒內蠕動的白蟲、刺波(刺莓,俗稱野草莓)?冬天甚至把雪澆上黑糖、白糖,這些都是童年關於太平山的記憶。
早期太平山上的檜木以木馬道滑下山谷,利用多望溪、蘭陽溪水一路沖到宜蘭。陳純精街長高瞻遠矚,承擔興建五分仔火車軌道,將檜木轉運到羅東出口,促成羅東的繁榮。陳純精的關鍵決定,改變了羅東人的命運。
作者說,當年誰家裡不是以檜木皮燒火,誰家的房子、家具不是檜木做的?聽起來很奢侈,卻是羅東人的日常,隱然有身為羅東人的自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