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後埤人生彩繪牆

後埤人生彩繪牆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0

後埤人生彩繪牆

  後埤社區長年受沿海低地易淹水區管制,同時是海岸線退縮的一線受災區。部分土地因海水倒灌及海水養殖而高度鹽化,近十年無生產力。由於經濟及人口外流的影響,自有村以來,離鄉、離農已是常態,老齡人口比率高。散村、加上恆常的人口失衡,衍生嚴重的育兒、扶老和公共設施匱乏等問題。離開大路放眼望去,盡是連綿的修廢耕地、稀落的花生田。此外就是一座拔地而起的納骨塔、一條灰黑的海岸沙丘,以及順著高塔和沙丘而蔓延的墳地。這蒼涼的地景,正是偏鄉的寫照。

  2011年後埤社區參加社規師計畫,透過社區居民在廟口的擴大參與和討論,發掘出其作為海岸沙丘漁村豐富的故事,包含牽罟、捕魚苗、靠海吃穿的文化。也因此更加期待將居民心中的集體記憶反映於當時社區唯一的公共空間─福德廟周邊。

  最終完工的成果,在通往福德廟的路徑鋪設一條水泥板步道,改善入廟的步道品質,避免凹凸不平的水窪,黃槿樹下設置簡易鋪面、座椅,提供買菜、聊天、等人的座處。並將入口邊的尖峰厝短牆,凸顯為入口意象,適度裝置藝術化,稱之為「後埤人生」彩繪牆。此幅彩繪牆自此成為後埤社區營造的記憶里程碑,不只是故事的象徵,更是長期被邊緣化的偏鄉居民重建在地認(節錄)

下載
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 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0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宜蘭縣政府文化局
所在地-地址
宜蘭縣壯圍鄉後埤社區
免費進場
所在地-緯度
24.7459555
所在地-經度
121.816147
是否開放
參考資料
李慈穎提供
撰寫者
李慈穎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