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淇武蘭遺址

淇武蘭遺址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0

  淇武蘭(噶瑪蘭語:Kibannoran),是礁溪鄉的傳統地域名,現在的行政區域約是二龍村西半部、德陽村最南端。發展較早的聚落為淇武蘭社,還有洲仔尾聚落。

  2001年5月,宜蘭縣政府進行河川治理工程,位於河道中的淇武蘭遺址面臨破壞,後來由縣政府委託臺灣大學人類學系進行考古搶救發掘,是為史前至歷史時代的考古遺址。

  從發掘開始到2003年5月為止,共發掘了3814平方公尺的面積;262個深坑。據研判淇武蘭遺址有上、下兩層文化,上文化層距今約600─100年,是為噶瑪蘭舊社遺物及遺跡;下文化層距今約1300─800年,是為史前文化遺物。

  2011年,蘭陽博物館開館的頭號特展「探溯淇武蘭」,是首度公諸於世的淇武蘭遺址出土文物,包括多種器具、煙斗、紡輪、錢幣、瑪瑙、玻璃及動、植物與貝類等生態遺留;包括自製的、以及交易而來的各類生活器物。其中更由墓葬出土長達二、三十公分的新月形金屬編織物,印證清代文獻提到:噶瑪蘭人喜愛佩戴的一種形狀如魚或如新月的寶物──「金鯉魚」。

  另外,從遺址出土了高達五十多萬件陶罐碎片,外形雷同,甚至有些厚僅0.1─0.5公分,可見燒陶技術已臻成熟(節錄)

下載
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 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淇武蘭遺址 / 撰寫者:黃麗惠 / 描述文字授權:CC0 / 建檔單位:宜蘭縣政府文化局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Place&id=603211
描述文字授權: CC0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空間、地域與遷徙
建檔單位宜蘭縣政府文化局
所在地-地址
宜蘭縣礁溪鄉二龍村和玉田村的交界處
免費進場
所在地-緯度
24.8126593
所在地-經度
121.7850761
是否開放
參考資料
黃麗惠提供
撰寫者
黃麗惠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