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大福補天宮

大福補天宮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

  「大福」,昔因地勢低窪易積水,稱「大窟」;清代屬頭圍堡,1896年改稱「大福」,1920年改隸壯圍庄。「補天宮」位於壯圍鄉大福村台二線濱海公路上,是台灣少數奉祀女媧娘娘為主神之廟宇,也是宜蘭縣僅有的一間女媧娘娘廟。

  據傳1828年有村童於海邊拾得一女媧娘娘神像,村民聚集討論,決議將此神像供在草寮內奉祀。1851年集資正式興建坐東朝西,土牆木造廟宇一座三間。1964年改建為坐西朝東,後又陸續修繕、增建至規模如今。

  每年農曆五月初九為女媧娘娘聖誕,是補天宮最隆重的祭祀與酬神節日。本廟除為大福地區居民之信仰中心外,各地香客絡繹不絕。因補天有「補添」之諧音,故庇姻緣、求生子的信眾不少。又女媧娘娘為人類的始祖,民間視其為補天女神,天穹若傘,因此造傘業者以及紡織業者也常來此廟求拜。

下載
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 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大福補天宮 / 撰寫者:莊文生;鐘碧娟;謝淑娟 / 描述文字授權:CC0 / 建檔單位:宜蘭縣政府文化局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Place&id=602940
描述文字授權: CC0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民俗與宗教
建檔單位宜蘭縣政府文化局
所在地-地址
宜蘭縣壯圍鄉壯濱路六段279號
免費進場
所在地-緯度
24.802779
所在地-經度
121.816327
是否開放
參考資料
台灣地名辭書卷一(宜蘭縣~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宜蘭縣民間信仰 ( 游謙,施芳瓏 宜蘭縣政府)
撰寫者
莊文生;鐘碧娟;謝淑娟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