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大稻埕茶葉收藏家曾昱菖先生所收藏,標示為1968(民國57)年臺灣製的老茶。茶葉呈現扁平劍片狀,雖然已經陳化,但可看出是綠茶。
常見扁平劍葉狀的綠茶,大約只有龍井茶與煎茶。無論是臺灣或中國大陸製造的高級龍井茶,應該是採收一心一葉到雀舌(第一葉剛展開)的程度。中國大陸的龍井茶會在炒鍋中成形,在經過長時間壓揉後,葉色較黃,絨毛較易脫落。臺灣的龍井茶則大多用機器壓揉,因為製程較短,茶色較綠,會保留較多的絨毛。煎茶是採收一心兩葉至三葉以上之開面芽,茶葉在蒸菁後,會經過葉打、揉捻、初揉、中揉、精揉等步驟,比較少見到芽尖與絨毛。因此,除了年代之外,照片中的茶葉推測應屬於煎茶,或比較次級的龍井,或以煎茶方式製造的仿製龍井。臺灣之龍井茶是大陸淪陷後才引進,主要產區在新店與三峽之間,雖有外銷紀錄,但內、外銷數量均不大。煎茶則是1955(民國44)年開始研製,1960(民國50)年代中葉以後開始大量生產,1968(民國57)年生產技術應該已相當成熟,主要出口至日本,最高量時每年出口超過一萬公噸。當時的輸日煎茶必須在日本煎茶生產之前運抵日本,否則則無法出口,因此每年晚於四月中旬製成的茶葉可能無法出口,而當年保存技術不佳,隔年即無法再出口,因此保留有不少的庫存而今成為老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