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大橋為最早建造跨越淡水河的樑橋,第一代橋為臺灣第一任巡撫劉銘傳先生為臺北南向之縱貫鐵路,在西元1888(清光緒14)年開工,隔年完工,1891(清光緒17)年開通,當時為人、車、火車共用之木橋,橋中設有旋開段,便利船隻通行。照片拍攝時間為2019(民國108)年10月1日,於大稻埕碼頭。
臺北大橋位處淡水河在臺北盆地段的最窄處,水流相對湍急,1897年因颱風洪水而沖毀。1920年重建木橋,當年又因洪水而再度不堪使用,次年改建為鐵橋,於1925年完工。臺灣光復後曾於1966-1969(民國55-58)年改建為水泥橋,目前的臺北大橋為1996(民國85)年所擴建完成的六線道大橋。臺北大橋一直都是臺北盆地內的重要地標,落日時的橋,是臺北八景之一,稱為「鐵橋夕照」。臺北大橋因為座落在臺北盆地內淡水河最窄段,也曾是臺北地區投河人數最多的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