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母菜、赤芍、過溝龍、一條根、鐵馬鞭、防風(生圭壁澳山上)
薄荷、馬鞭藤、馬蹄金、鴨舌癀、蛇草(俗名山素馨)
小回、鳳尾草、蚶殼草、鱟殼草、射干(即蛺蝶花頭)
水燭、一枝香、九層塔、田窩草、山芙蓉、白花菜、澤蘭、鹹酸草、葉下紅、珠仔草、遍地錦、金不換、牛膝、天門冬、麥文冬、益母草、蔓荊子、瓜蔞(即括蔞)
本條是以名錄的方式,收載了澎湖地區的藥用植物物產。
這些介紹藥用植物的史料出自於《澎湖廳志》。《澎湖廳志》的總編纂為金門籍的舉人林豪,澎湖當地仕紳蔡汝璧和黃濟時為協纂。1878年(清光緒4年),當時擔任「臺灣府糧捕海防通判」(澎湖當地父母官)的蔡麟祥,禮聘林豪等人編纂《澎湖廳志》,但未刊行。直到1892年(清光緒18年),臺灣省設置了通志局,才由當時擔任通判的潘文鳳,重新聘請林豪等人協助修纂並完成初稿,並於隔年(1893)經當時的臺灣巡撫唐景崧,命舉人薛紹元再進行一次修訂刪補,《澎湖廳志》才正式完成。
不少地方志都有記載蛇草這種植物,但是對其型態的描述卻不明確,因此,《本草綱目拾遺》一書載明,無法辨識臺灣各地蛇草是哪種植物。不過,《澎湖廳志》卻明確指出蛇草即山素英,這或許可供參考。至於這裡提到的防風,應該是指濱防風,多生長在沙質土壤中。濱防風在中醫的認知上有「行氣、鎮咳、利尿」等功效,臺灣民間多拿來治療咳嗽、小便不順等疾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