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甕菜

甕菜(蔓生,莖中虛,摘其苗以土壅之即活。《遯齋閒覽》:出東夷古倫國,以甕盛之歸,故名。能解野葛毒)


本條史料主要介紹甕菜的外觀、由來和醫療功效。


這則介紹甕菜的史料出自於《澎湖廳志》。《澎湖廳志》的總編纂為金門籍的舉人林豪,澎湖當地仕紳蔡汝璧和黃濟時為協纂。1878年(清光緒4年),當時擔任「臺灣府糧捕海防通判」(澎湖當地父母官)的蔡麟祥,禮聘林豪等人編纂《澎湖廳志》,但未刊行。直到1892年(清光緒18年),臺灣省設置了通志局,才由當時擔任通判的潘文鳳,重新聘請林豪等人協助修纂並完成初稿,並於隔年(1893)經當時的臺灣巡撫唐景崧,命舉人薛紹元再進行一次修訂刪補,《澎湖廳志》才正式完成。


甕菜又有空心菜、蕹菜、無心菜等別名,在臺灣已經是廣為種植的農業作物。在中醫的認知上,甕菜有「解毒、清熱、止血」的功效。臺灣民間常使用甕菜來治療血尿、食物中毒等疾患。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澎湖廳志卷十
  • 撰寫者
    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臺灣中醫藥醫療文化記憶保存推廣計畫執行團隊
  • 創作者
    林豪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清朝光緒年間/臺灣的清領時期
  •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