甕菜(蔓生,莖中虛,摘其苗以土壅之即活。《遯齋閒覽》:出東夷古倫國,以甕盛之歸,故名。能解野葛毒)
本條史料主要介紹甕菜的外觀、由來和醫療功效。
這則介紹甕菜的史料出自於《澎湖廳志》。《澎湖廳志》的總編纂為金門籍的舉人林豪,澎湖當地仕紳蔡汝璧和黃濟時為協纂。1878年(清光緒4年),當時擔任「臺灣府糧捕海防通判」(澎湖當地父母官)的蔡麟祥,禮聘林豪等人編纂《澎湖廳志》,但未刊行。直到1892年(清光緒18年),臺灣省設置了通志局,才由當時擔任通判的潘文鳳,重新聘請林豪等人協助修纂並完成初稿,並於隔年(1893)經當時的臺灣巡撫唐景崧,命舉人薛紹元再進行一次修訂刪補,《澎湖廳志》才正式完成。
甕菜又有空心菜、蕹菜、無心菜等別名,在臺灣已經是廣為種植的農業作物。在中醫的認知上,甕菜有「解毒、清熱、止血」的功效。臺灣民間常使用甕菜來治療血尿、食物中毒等疾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