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蒿(葉似艾,花如小菊。性冷,味香,多食令人氣滿。李時珍云:氣同篷蒿,故名。「學圃雜疏」謂之蕫蒿)
本條史料主要介紹同蒿的外型及功效。
這則介紹同蒿的史料出自於《澎湖廳志》。《澎湖廳志》的總編纂為金門籍的舉人林豪,澎湖當地仕紳蔡汝璧和黃濟時為協纂。1878年(清光緒4年),當時擔任「臺灣府糧捕海防通判」(澎湖當地父母官)的蔡麟祥,禮聘林豪等人編纂《澎湖廳志》,但未刊行。直到1892年(清光緒18年),臺灣省設置了通志局,才由當時擔任通判的潘文鳳,重新聘請林豪等人協助修纂並完成初稿,並於隔年(1893)經當時的臺灣巡撫唐景崧,命舉人薛紹元再進行一次修訂刪補,《澎湖廳志》才正式完成。
同蒿,即茼蒿。2008年,黑松沙士推出一支廣告,裡面有一句是「茼萵們同在一起」(當我們同在一起的諧音),使得黑松沙士的品牌辨識度大幅飛增,茼蒿也成為家喻戶曉的蔬菜之一。茼蒿引進東方的時期有數種說法,有言是宋朝才引進的,亦有人認為茼萵在唐代才被孫思邈收錄於其著作中,故應在唐代才引進。明代李時珍認為茼蒿自古便栽種,至於為何遲至唐代才被收錄至書中,原因不明。茼萵常用於煮湯或清炒,臺灣的客家鹹湯圓、火鍋配料均常見茼蒿。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