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蜂蜜

蜂蜜:亦名石蜜,補中、潤燥、滑腸。


本條史料主要介紹蜂蜜的醫療功效。


這則介紹蜂蜜的史料出自於《噶瑪蘭廳志》。《噶瑪蘭廳志》有兩位作者,分別為陳淑均和李祺生。1830年(清道光10年),適逢當時的臺灣府研議新修府志,陳淑均便以晉江舉人的身分擔任總纂,並由貢生盧永昌、林逢春,監生楊德昭、蔡長春,生員李祺生負責採訪,搜集資料。四年後,由於陳淑均離職,《噶瑪蘭廳志》的撰寫工作一度暫停。1838年,陳淑均受聘於鹿港文開書院,向噶瑪蘭廳索取原稿並加以訂正。及後董正官任通判,請生員李祺生校對陳淑均之稿件,至此《噶瑪蘭廳志》方撰寫完成。


蜂蜜又名石蜜,所以蜂蜜應該硬如石?或者野生蜂蜜應該採自崖石上的才是上品?其實這些都是歷史文獻記載上的誤會。明代藥王李時珍在《本草綱目》書中曾引述南朝梁陶弘景之說:「石蜜即崖蜜也。在高山巖石間作之,色青,味小酸。」所以有了石蜜是產在巖石之間的說法。又清代張澍在所輯的《涼州異物志》說:「石蜜非石類,假石之名也。實乃甘蔗汁煎而暴之,凝如石而體甚輕,故謂之石蜜」。其實涼州的石蜜,原材料就是來自印度的蔗糖;涼州是現在甘肅到新疆一代,是古代西域,也是交通要衝,商人把石蜜從印度帶到涼州來賣,因此也有了石蜜的商業貿易活動。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噶瑪蘭廳志卷六
  • 撰寫者
    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臺灣中醫藥醫療文化記憶保存推廣計畫執行團隊
  • 創作者
    陳淑均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清朝咸豐年間/臺灣的清領時期
  •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