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肚草:鹿肚中所食之草,能溫噎膈。
本條史料主要介紹鹿肚草的醫療功效。
這則介紹鹿肚草的史料出自於《噶瑪蘭廳志》。《噶瑪蘭廳志》有兩位作者,分別為陳淑均和李祺生。1830年(清道光10年),適逢當時的臺灣府研議新修府志,陳淑均便以晉江舉人的身分擔任總纂,並由貢生盧永昌、林逢春,監生楊德昭、蔡長春,生員李祺生負責採訪,搜集資料。四年後,由於陳淑均離職,《噶瑪蘭廳志》的撰寫工作一度暫停。1838年,陳淑均受聘於鹿港文開書院,向噶瑪蘭廳索取原稿並加以訂正。及後董正官任通判,請生員李祺生校對陳淑均之稿件,至此《噶瑪蘭廳志》方撰寫完成。
鹿肚草,並不是一種草,而是一種藥材。它的製作方法是以鹿之胃與其中尚未消化完全的草一起乾燥處理,將賁門與幽門兩處出口捆扎在一起,呈不規則的橢圓或圓球形,然後用竹片貫串,再用植物之皮縛緊。乾燥後的鹿肚草色澤呈黑褐色或黑色,內容物為黃綠色之粉狀物。鹿肚草的使用方法是將其削細後水煎服用,在日治時期,鹿肚草被用作健胃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