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龍吐珠

龍吐珠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龍吐珠:味甘而苦,龍吐珠性冷。和細辛搗爛,治眼起珠;左吹右鼻孔;右吹左鼻孔;並治刀銃傷神效。


本條史料主要講述龍吐珠的性質、功效與使用方法。


這則介紹龍吐珠的史料出自於《噶瑪蘭廳志》。《噶瑪蘭廳志》有兩位作者,分別為陳淑均和李祺生。1830年(清道光10年),適逢當時的臺灣府研議新修府志,陳淑均便以晉江舉人的身分擔任總纂,並由貢生盧永昌、林逢春,監生楊德昭、蔡長春,生員李祺生負責採訪,搜集資料。四年後,由於陳淑均離職,《噶瑪蘭廳志》的撰寫工作一度暫停。1838年,陳淑均受聘於鹿港文開書院,向噶瑪蘭廳索取原稿並加以訂正。及後董正官任通判,請生員李祺生校對陳淑均之稿件,至此《噶瑪蘭廳志》方撰寫完成。


本條史料所介紹的龍吐珠,疑非馬鞭草科海州常山屬的觀賞植物龍吐珠,因為這種原產於非洲的龍吐珠,是在1901年才由日本博物學家田代安定氏所引進臺灣,故不可能載於《噶瑪蘭廳志》中。臺灣民間常用的龍吐珠,有薔薇科的蛇莓與茜草科水線草。史料中所提到治「眼起珠」應該就是現代醫學所稱的「麥粒腫」或「霰粒腫」,但以上二種植物卻沒有治眼疾功效的記載。反而是原產非洲的馬鞭草科龍吐珠,可與犁頭草搭配來治療眼疾。因此,《噶瑪蘭廳志》所載龍吐珠的原植物是甚麼,還需要進一步求證。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生物、生態與環境
建檔單位衛生福利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資料來源
噶瑪蘭廳志卷六
撰寫者
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臺灣中醫藥醫療文化記憶保存推廣計畫執行團隊
創作者
陳淑均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清朝咸豐年間/臺灣的清領時期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