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年松:一名卷柏,生石上,卷攣如雞腳。味辛氣平,生用通經行血、癥瘕淋結,炙用脫肛、腸風、下血。此為水石草。
本條史料主要介紹萬年松的形態與醫療功效。
這則介紹萬年松的史料出自於《噶瑪蘭廳志》。《噶瑪蘭廳志》有兩位作者,分別為陳淑均和李祺生。1830年(清道光10年),適逢當時的臺灣府研議新修府志,陳淑均便以晉江舉人的身分擔任總纂,並由貢生盧永昌、林逢春,監生楊德昭、蔡長春,生員李祺生負責採訪,搜集資料。四年後,由於陳淑均離職,《噶瑪蘭廳志》的撰寫工作一度暫停。1838年,陳淑均受聘於鹿港文開書院,向噶瑪蘭廳索取原稿並加以訂正。及後董正官任通判,請生員李祺生校對陳淑均之稿件,至此《噶瑪蘭廳志》方撰寫完成。
萬年松又有石蓮花、長生不死草等別名,在臺灣的中低海拔山區和蘭嶼,常能發現它的身影。在中醫的認知上,萬年松有「涼血、理氣」的功效。臺灣民間常使用萬年松來治療跌打損傷、風濕痛、哮喘等疾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