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鹽草:治蛇傷。
本條史料主要介紹蒲鹽草的功效。
這則介紹蒲鹽草的史料出自於《噶瑪蘭廳志》。《噶瑪蘭廳志》有兩位作者,分別為陳淑均和李祺生。1830年(清道光10年),適逢當時的臺灣府研議新修府志,陳淑均便以晉江舉人的身分擔任總纂,並由貢生盧永昌、林逢春,監生楊德昭、蔡長春,生員李祺生負責採訪,搜集資料。四年後,由於陳淑均離職,《噶瑪蘭廳志》的撰寫工作一度暫停。1838年,陳淑均受聘於鹿港文開書院,向噶瑪蘭廳索取原稿並加以訂正。及後董正官任通判,請生員李祺生校對陳淑均之稿件,至此《噶瑪蘭廳志》方撰寫完成。
臺灣氣候溫暖潮濕,是各種毒蛇喜歡的居住地,因此在先民墾殖歷史裡,不乏對治蛇咬傷的經驗與知識。在眾多作為蛇藥使用的青草藥中,蒲鹽草是其中一種。蒲鹽草又有埔鹽、山埔鹽、鹽東花、鹽膚木、鹽東仔等別名,常見於臺灣2000公尺以下的中低海拔山麓叢林和向陽開闊地。在中醫的認知上,蒲鹽草有「消炎解毒、活血散瘀、收斂止血」的功效。臺灣民間常使用蒲鹽草來治療咽喉炎、胃痛、痔瘡出血、毒蛇咬傷、濕疹、糖尿病和盜汗等疾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