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舌黃:性用與上同,治湯火傷,退紅腫尤速。
本條史料住要講述虎舌癀的功效。
這則介紹虎舌癀的史料出自於《噶瑪蘭廳志》。《噶瑪蘭廳志》有兩位作者,分別為陳淑均和李祺生。1830年(清道光10年),適逢當時的臺灣府研議新修府志,陳淑均便以晉江舉人的身分擔任總纂,並由貢生盧永昌、林逢春,監生楊德昭、蔡長春,生員李祺生負責採訪,搜集資料。四年後,由於陳淑均離職,《噶瑪蘭廳志》的撰寫工作一度暫停。1838年,陳淑均受聘於鹿港文開書院,向噶瑪蘭廳索取原稿並加以訂正。及後董正官任通判,請生員李祺生校對陳淑均之稿件,至此《噶瑪蘭廳志》方撰寫完成。
虎舌黃即虎舌癀,臺灣民間許多青草藥都冠上一個癀字,癀字的本義是牛馬等家畜的炭疽病,但在臺灣話裡卻是表示發炎、熱毒等意涵,冠上癀字的藥代表有比較強的解毒退熱等作用。史料中提到虎舌黃退紅腫甚速,正好印證以上說法。此外,虎舌癀在閩南地區是專門用來治跌打損傷的要藥。在閩臺一帶,有一類以治跌打損傷等雜病為主的民間抄本醫書,稱之為「銅人簿」或「少林銅人簿」。在流傳很廣的「銅人簿」小七釐散裡就以虎舌癀作為跌打袪瘀的輔助性用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