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不留行:一名金盞銀臺。花如鈴鐸,實如燈籠,子殼五稜,行血。出竹木刺。孕婦忌之。
本條史料主要介紹王不留行的植物型態、功效與使用禁忌。
這則介紹王不留行的史料出自於《噶瑪蘭廳志》。《噶瑪蘭廳志》有兩位作者,分別為陳淑均和李祺生。1830年(清道光10年),適逢當時的臺灣府研議新修府志,陳淑均便以晉江舉人的身分擔任總纂,並由貢生盧永昌、林逢春,監生楊德昭、蔡長春,生員李祺生負責採訪,搜集資料。四年後,由於陳淑均離職,《噶瑪蘭廳志》的撰寫工作一度暫停。1838年,陳淑均受聘於鹿港文開書院,向噶瑪蘭廳索取原稿並加以訂正。及後董正官任通判,請生員李祺生校對陳淑均之稿件,至此《噶瑪蘭廳志》方撰寫完成。
王不留行是石竹科植物麥藍菜Vaccaria segetalis (Neck.) Garcke 的名稱,中藥使用的藥材來源則為其乾燥成熟的種子。之所以取名王不留行,據說與兩漢之際,王莽、王郎追殺劉秀經過祈州(河北安國)地區,當地百姓不願招待與留宿二王。其後當地名醫邳彤因而將當地生產,具活血通乳的一味藥材命名為王不留行,所以王不留行的「王」字其實是指二王而言。王不留行因為活血效用強,因此有下胎引產的作用,不利於孕婦,所以傳統上有孕婦忌用的說法。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