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肌理細而錯綜有文。大者數抱,垂蔭數畝,宜於雕刻,氣甚芬烈。熬其汁為漿腦,可入藥品。蘭以大為樑柱,細熬樟腦。
本條史料主要介紹樟樹的外觀以及經濟、醫藥價值。
這則關於樟的史料出自於《噶瑪蘭廳志》。《噶瑪蘭廳志》有兩位作者,分別為陳淑均和李祺生。1830年(清道光10年),適逢當時的臺灣府研議新修府志,陳淑均便以晉江舉人的身分擔任總纂,並由貢生盧永昌、林逢春,監生楊德昭、蔡長春,生員李祺生負責採訪,搜集資料。四年後,由於陳淑均離職,《噶瑪蘭廳志》的撰寫工作一度暫停。1838年,陳淑均受聘於鹿港文開書院,向噶瑪蘭廳索取原稿並加以訂正。及後董正官任通判,請生員李祺生校對陳淑均之稿件,至此《噶瑪蘭廳志》方撰寫完成。
樟樹功用甚多,可作建材、造船、家具、雕刻等用途。其根、木材、枝、葉均可提煉樟腦、樟腦油。樟腦可供醫藥、塑料、炸藥、防腐、殺蟲等用,樟腦油可作農藥、肥皂、假漆及香精等原料。又樟樹木質芳香,能抗蟲害、耐水濕。此外,樟樹的根、木材還有藥用價值,可袪風散寒,溫中健胃,止癢止痛,主治心腹賬痛,牙痛,跌打,疥癬等病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