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椰油可佐膏火。或云用火炙椰,其油自出,療齒痛、凍瘡極效(同上)。
本條史料主要介紹椰子油的取得方法以及功效。
這則關於椰油的史料出自於《噶瑪蘭廳志》。《噶瑪蘭廳志》有兩位作者,分別為陳淑均和李祺生。1830年(清道光10年),適逢當時的臺灣府研議新修府志,陳淑均便以晉江舉人的身分擔任總纂,並由貢生盧永昌、林逢春,監生楊德昭、蔡長春,生員李祺生負責採訪,搜集資料。四年後,由於陳淑均離職,《噶瑪蘭廳志》的撰寫工作一度暫停。1838年,陳淑均受聘於鹿港文開書院,向噶瑪蘭廳索取原稿並加以訂正。及後董正官任通判,請生員李祺生校對陳淑均之稿件,至此《噶瑪蘭廳志》方撰寫完成。
椰子樹在臺灣四處都能見到它。在中醫的認知上,椰有「生金、利尿、殺蟲、祛風、利濕」的功效。臺灣民間常使用椰來治療水腫、體癬、腳癬等疾患。從椰子提煉出來的椰油,是營養豐富的天然油脂。椰油所含的中鏈脂肪酸,具有抗菌、抗病毒、抗寄生蟲效果,常食用能有效增強免疫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