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檳榔

臺地多瘴,園中多種檳榔,七月漸次成熟,至來年三、四月,則繼用瑯嶠番社檳榔乾(「赤嵌筆談」)。


本條史料主要介紹檳榔的產期。


《噶瑪蘭廳志》有兩位作者,分別為陳淑均和李祺生。1830年(清道光10年),適逢當時的臺灣府研議新修府志,陳淑均便以晉江舉人的身分擔任總纂,並由貢生盧永昌、林逢春,監生楊德昭、蔡長春,生員李祺生負責採訪,搜集資料。四年後,由於陳淑均離職,《噶瑪蘭廳志》的撰寫工作一度暫停。1838年,陳淑均受聘於鹿港文開書院,向噶瑪蘭廳索取原稿並加以訂正。及後董正官任通判,請生員李祺生校對陳淑均之稿件,至此《噶瑪蘭廳志》方撰寫完成。


嚼食檳榔的歷史,可以回溯到南北朝時期。在中國南方,一直有服用檳榔抵禦寒冷、驅除濕熱、辟除瘴癘之氣的習俗。根據文獻記載,可知韓愈、柳宗元、蘇軾、黃庭堅、朱熹、劉伯溫等都曾食用檳榔。至於臺灣人與南島語系各民族將檳榔當成禮俗、娛樂食品及藥物使用的歷史也很悠久。在清代,嚼檳榔要和一種名叫「扶留」(古名蔞葉,即荖葉)的植物葉子、牡蠣殼燒灰同嚼。至於為何要加上牡蠣灰,是由於蔞葉味辛,而檳榔味苦澀,兩者相加刺激性較強。牡蠣殼燒灰後帶鹼性,可起一定中和作用。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噶瑪蘭廳志卷六
  • 撰寫者
    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臺灣中醫藥醫療文化記憶保存推廣計畫執行團隊
  • 創作者
    陳淑均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清朝咸豐年間/臺灣的清領時期
  •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