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有二種:紅根相連如檳榔子,名檳榔芋。淡水有一種大者,重四、五觔,其味甚佳;紅白者次之。六月初旬即可食。然多食滯氣,不似內地之滑潤。南路番仔芋,一名糯米芋,有重十餘觔者,味亦佳(參《筆談》)。
本條史料主要介紹芋的外觀以及食用忌宜。
《噶瑪蘭廳志》有兩位作者,分別為陳淑均和李祺生。1830年(清道光10年),適逢當時的臺灣府研議新修府志, 陳淑均便以晉江舉人的身分擔任總纂,並由貢生盧永昌、林逢春,監生楊德昭、蔡長春,生員李祺生負責採訪,搜集資料。四年後,由於陳淑均離職,《噶瑪蘭廳志》的撰寫工作一度暫停。1838年,陳淑均受聘於鹿港文開書院,向噶瑪蘭廳索取原稿並加以訂正。及後董正官任通判,請生員李祺生校對陳淑均之稿件,至此《噶瑪蘭廳志》方撰寫完成。
芋又有芋頭、水芋、毛芋、青皮葉、接骨草、芋仔等別名,在臺灣南投、雲林、臺南、屏東和臺東都有種植。在中醫的認知上,芋有「消腫散結、解毒」的功效。臺灣民間常使用芋來治療嘴破、牛皮癬、燙傷、腹瀉、痔瘡等疾患。 此外,芋亦常用於日常煮食中,可直接蒸熟後食用,亦可用來煮湯、炒菜或做各種點心,如芋頭排骨湯、芋圓、芋頭糕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