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檳榔

檳榔:即菁子。俗以嫩者去頭尖,合蠣灰、香藤食之;老者切片和蠣灰、蔞葉食之。其皮入藥品曰腹皮,心曰檳榔。《赤嵌集》云:「檳榔,即廣東雞心。粵人俟成熟,取子而食。臺人於未熟時食其青皮;細嚼麻縷相屬,即大腹皮也」。《淡水廳志》謂:「檳榔和荖藤葉食之,能醉人,可袪瘴」。


本條史料主要介紹檳榔的型態,以及指出嚼服檳榔可以避袪瘴氣。


《苗栗縣志》是苗栗地方設縣後的第一本方志,其纂輯者為沈茂蔭。沈茂蔭是浙江省蕭山縣人,於清光緒17年任苗栗知縣,光緒20年啟動修纂《苗栗縣志》的工作。由於沈茂蔭並非當地人,到任3年多也不可能真正熟悉苗栗地方的風俗、物產、土地形勢等情況,所以他按歷代編修地方志的傳統,聘請苗栗縣當地舉人謝錫光、謝維岳舉人、生員黃文哲、李鍾萼、郭鏡清、恩貢生杜式珪、附貢生曾肇楨、廩生黃肇儒等8人擔任「采訪」(類似今日的田野調查與史料搜採徵集工作)。因此,本志最大的特色是較多客家族群的仕紳觀點,對研究苗栗堡年代的客家文化是不可或缺的參考材料。


嚼食檳榔的歷史,可以回溯到南北朝時期。在中國南方,一直有服用檳榔抵禦寒冷、驅除濕熱、辟除瘴癘之氣的習俗。根據文獻記載,可知韓愈、柳宗元、蘇軾、黃庭堅、朱熹、劉伯溫等都曾食用檳榔。至於臺灣人與南島語系各民族將檳榔當成禮俗、娛樂食品及藥物使用的歷史也很悠久。在清代,嚼檳榔要和一種名叫「扶留」(古名蔞葉,即荖葉)的植物葉子、牡蠣殼燒灰同嚼。至於為何要加上牡蠣灰,是由於蔞葉味辛,而檳榔味苦澀,兩者相加刺激性較強。牡蠣殼燒灰後帶鹼性,可起一定中和作用。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苗栗縣志卷五
  • 撰寫者
    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臺灣中醫藥醫療文化記憶保存推廣計畫執行團隊
  • 創作者
    沈茂蔭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清朝光緒年間/臺灣的清領時期
  •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