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杷:味酸。葉可治嗽。
本條史料主要描述枇杷的味道以及功效。
這條介紹枇杷的史料出自於《苗栗縣志》,《苗栗縣志》是苗栗地方設縣後的第一本方志,其纂輯者為沈茂蔭。沈茂蔭是浙江省蕭山縣人,於清光緒17年任苗栗知縣,光緒20年啟動修纂《苗栗縣志》的工作。由於沈茂蔭並非當地人,到任3年多也不可能真正熟悉苗栗地方的風俗、物產、土地形勢等情況,所以他按歷代編修地方志的傳統,聘請苗栗縣當地舉人謝錫光、謝維岳舉人、生員黃文哲、李鍾萼、郭鏡清、恩貢生杜式珪、附貢生曾肇楨、廩生黃肇儒等8人擔任「采訪」(類似今日的田野調查與史料搜採徵集工作)。因此,本志最大的特色是較多客家族群的仕紳觀點,對研究苗栗堡年代的客家文化是不可或缺的參考材料。
枇杷,一名蘆橘,另名金丸、蘆枝、琵琶果。因其外型和樂器「琵琶」相像,故以此得名同音之「枇杷」。枇杷營養豐富,含有各種果糖,胡蘿蔔素的含量更在各水果中排行第三名。枇杷葉可做為中藥,有清肺胃熱,降氣化痰之功效,惟其有含輕微氰化物,所以不能生食枇杷葉,需曬乾後方可使用。臺灣的枇杷是日本人引進的,目前在臺中太平、臺中新社、南投國姓及台東都有種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