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茼蒿

茼蒿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茼萵:一名艾菜。葉似艾,花似菊。味香,性冷。


本條史料主要描述茼萵的外觀特性。


這條介紹茼萵的史料出自於《苗栗縣志》,《苗栗縣志》是苗栗地方設縣後的第一本方志,其纂輯者為沈茂蔭。沈茂蔭是浙江省蕭山縣人,於清光緒17年任苗栗知縣,光緒20年啟動修纂《苗栗縣志》的工作。由於沈茂蔭並非當地人,到任3年多也不可能真正熟悉苗栗地方的風俗、物產、土地形勢等情況,所以他按歷代編修地方志的傳統,聘請苗栗縣當地舉人謝錫光、謝維岳舉人、生員黃文哲、李鍾萼、郭鏡清、恩貢生杜式珪、附貢生曾肇楨、廩生黃肇儒等8人擔任「采訪」(類似今日的田野調查與史料搜採徵集工作)。因此,本志最大的特色是較多客家族群的仕紳觀點,對研究苗栗堡年代的客家文化是不可或缺的參考材料。


茼萵,即茼蒿,在閩南族群裡又戲稱打某菜(意思是不明事理的先生,因為茼蒿菜煮後縮水而責怪老婆)。2008年,黑松沙士推出一支廣告,裡面有一句是「茼萵們同在一起」(當我們同在一起的諧音),使得黑松沙士的品牌辨識度大幅飛增,茼蒿也成為家喻戶曉的蔬菜之一。茼蒿引進東方的時期有數種說法,有言是宋朝才引進的,亦有人認為茼萵在唐代才被孫思邈收錄於其著作中,故應在唐代才引進。明代李時珍認為茼蒿自古便栽種,至於為何遲至唐代才被收錄至書中,原因不明。茼萵常用於煮湯或清炒,臺灣的客家鹹湯圓、火鍋配料均常見茼蒿。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第1版(OGDL 1.0)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茼蒿 / 撰寫者: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臺灣中醫藥醫療文化記憶保存推廣計畫執行團隊 / 描述文字授權:OGDL 1.0 / 建檔單位:衛生福利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 國家文化記憶庫 http://tcmb.culture.tw/zh-tw/detail?indexCode=Culture_Object&id=602536
描述文字授權: OGDL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生物、生態與環境
建檔單位衛生福利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資料來源
苗栗縣志卷五
撰寫者
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臺灣中醫藥醫療文化記憶保存推廣計畫執行團隊
創作者
沈茂蔭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清朝光緒年間/臺灣的清領時期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關鍵詞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