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山荖葉

山荖葉,狀如荖葉。凡生痛搗細敷之。


本條史料主要講述山荖葉的植物型態及功效。


《彰化縣志》雖署名作者周璽(字琢堂,廣西臨桂進士),但據學者研究,真正的作者應該是時任教諭銜管閩清縣學訓導事的曾作霖,周璽與另三位列名總纂的彰化前賢應該都是顧問性質的「協纂」。1829年(清道光9年),福建修省志,同時要求所屬各府、廳、縣同時配合修志。同年6月,彰化縣在知縣託克通阿任內,著手修志準備,歷經託克通阿、李廷璧、周璽,到1834年(清道光14年)在知縣賈懋功任內終於完成刊刻。《彰化縣志》體例仿余文儀之《續修臺灣府志》(又稱《余志》)與陳夢林之《諸羅志》,折衷二者之長然後加以修訂。除刻本外,今有《臺灣文獻叢刊》本與《臺灣方志彙編》本傳世。


山荖葉,又名風藤,清代時盛產於下淡水社(又名下澹水、麻里麻崙)。下淡水社是臺灣平埔族、馬卡道族的古部落名,屬於鳳山八社之一。當地盛產的風藤,是祛風濕止痛的良藥,也是風藤鐲的原料。喜愛張愛玲的文學迷,應該對張愛玲右手上從不離身的古拙鐲子不陌生,那一副就是風藤鐲。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彰化縣志卷十
  • 撰寫者
    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臺灣中醫藥醫療文化記憶保存推廣計畫執行團隊
  • 創作者
    周璽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清朝道光年間/臺灣的清領時期
  •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