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冬楓,刀傷敷之立驗。
本條史料主要講述白冬楓的功效。
《彰化縣志》雖署名作者周璽(字琢堂,廣西臨桂進士),但據學者研究,真正的作者應該是時任教諭銜管閩清縣學訓導事的曾作霖,周璽與另三位列名總纂的彰化前賢應該都是顧問性質的「協纂」。1829年(清道光9年),福建修省志,同時要求所屬各府、廳、縣同時配合修志。同年6月,彰化縣在知縣託克通阿任內,著手修志準備,歷經託克通阿、李廷璧、周璽,到1834年(清道光14年)在知縣賈懋功任內終於完成刊刻。《彰化縣志》體例仿余文儀之《續修臺灣府志》(又稱《余志》)與陳夢林之《諸羅志》,折衷二者之長然後加以修訂。除刻本外,今有《臺灣文獻叢刊》本與《臺灣方志彙編》本傳世。
白冬楓為菊科三七草屬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潮汕一帶常用治療刀槍創傷的青草藥。在中國大陸南澳島,至今還流傳一段與白冬楓有關的對日抗戰時期的英雄故事。1938年南澳島血戰,有一位叫做李鑑的青年士兵為日軍槍彈所傷,就是靠著白冬楓這味青草藥而存活下來的。李鑑更因此而得到「打不死李鑑」的稱號。如今在臺灣鄉間也常看到白冬楓的身影,只是多被稱為明月菜。其所扮演的角色也從槍傷聖藥變為抗血脂、血糖的養生蔬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