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草,「爾雅」謂之冰臺。莖高三、四尺,葉長寸許,味辛微香,面青、背白、花黃,秋開如野菊而小。「爾雅翼」:庶草治病,各有所宜;惟艾可灸百疾。
本條史料主要引述《爾雅》及《爾雅翼》對艾草的敘述及用途。
《彰化縣志》雖署名作者周璽(字琢堂,廣西臨桂進士),但據學者研究,真正的作者應該是時任教諭銜管閩清縣學訓導事的曾作霖,周璽與另三位列名總纂的彰化前賢應該都是顧問性質的「協纂」。1829年(清道光9年),福建修省志,同時要求所屬各府、廳、縣同時配合修志。同年6月,彰化縣在知縣託克通阿任內,著手修志準備,歷經託克通阿、李廷璧、周璽,到1834年(清道光14年)在知縣賈懋功任內終於完成刊刻。《彰化縣志》體例仿余文儀之《續修臺灣府志》(又稱《余志》)與陳夢林之《諸羅志》,折衷二者之長然後加以修訂。除刻本外,今有《臺灣文獻叢刊》本與《臺灣方志彙編》本傳世。
艾草在中華文化中是相當重要的植物,濃烈香氣的艾草,通常被使用於懸掛大門以驅邪,而氣味較溫和的艾草則可以食用。客家的「草仔粿」即用艾草來製作,做法是以新鮮的艾草汁和糯米舂合,使糯米粉與艾草汁融合變成青色,然後包入豆沙、棗泥、或蘿蔔絲等內餡,然後放到蒸籠內蒸熟後抹上麻油。草仔粿的材料雖然簡單,但非常美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