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俗名埔荊,即埔姜也。小木叢生,枝葉婆娑,有五葉、七葉,荒阪洲渚多有之。行人中暑者,取七葉荊心嚼之,或縛臍間,立愈。
本條史料主要描述荊的外觀及效用。
《彰化縣志》雖署名作者周璽(字琢堂,廣西臨桂進士),但據學者研究,真正的作者應該是時任教諭銜管閩清縣學訓導事的曾作霖,周璽與另三位列名總纂的彰化前賢應該都是顧問性質的「協纂」。1829年(清道光9年),福建修省志,同時要求所屬各府、廳、縣同時配合修志。同年6月,彰化縣在知縣託克通阿任內,著手修志準備,歷經託克通阿、李廷璧、周璽,到1834年(清道光14年)在知縣賈懋功任內終於完成刊刻。《彰化縣志》體例仿余文儀之《續修臺灣府志》(又稱《余志》)與陳夢林之《諸羅志》,折衷二者之長然後加以修訂。除刻本外,今有《臺灣文獻叢刊》本與《臺灣方志彙編》本傳世。
荊俗名埔荊,即埔薑。小木叢生,枝葉婆娑,有五葉、七葉兩種,荒阪洲渚多有之。行人中暑者,取七葉荊心嚼之,或縛臍間,立愈。此外,埔薑配合蘄艾、菖蒲一起熬水熱敷,可以治療肩關節痠痛不適;燃燒其枝葉則可驅除蚊蟲。臺灣民間習慣稱它為「埔薑仔」,用途相當廣泛;昔日著名的「楓港炭」木材便取自蒲薑,以耐燒著名。值得一提的是,現今臺南永康區,明清時代,人民以埔姜莖當柴火,以枝葉生煙燻蚊蟲,故永康古地名亦有「埔姜頭」之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