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榔,樹直無枝,高三、四丈,皮類青銅,節似筠竹,葉皆上豎,臨風旖旎,葉脫一片,內現一包,數日包綻,即開花,淡黃白色,朵朵連珠,香芬襲人。實附花下,形圓而光,宛若棗形,一檖數百粒。秋末採食,至三、四月乃盡,和荖藤葉夾灰食之,能醉人,何袪瘴,五、六月以熏乾者繼之。
本條史料主要講述檳榔的植物型態、食用文化及功效。
《彰化縣志》雖署名作者周璽(字琢堂,廣西臨桂進士),但據學者研究,真正的作者應該是時任教諭銜管閩清縣學訓導事的曾作霖,周璽與另三位列名總纂的彰化前賢應該都是顧問性質的「協纂」。1829年(清道光9年),福建修省志,同時要求所屬各府、廳、縣同時配合修志。同年6月,彰化縣在知縣託克通阿任內,著手修志準備,歷經託克通阿、李廷璧、周璽,到1834年(清道光14年)在知縣賈懋功任內終於完成刊刻。《彰化縣志》體例仿余文儀之《續修臺灣府志》(又稱《余志》)與陳夢林之《諸羅志》,折衷二者之長然後加以修訂。除刻本外,今有《臺灣文獻叢刊》本與《臺灣方志彙編》本傳世。
檳榔又有大腹子、賓門、青仔、菁仔欉、橄欖子、洗瘴丹、大白等別名,在中醫的認知上有「行氣、降氣、殺蟲消積」的功效。檳榔屬於棕櫚科(Arecaceae)檳榔屬(Areca)的棕櫚科喬木植物,主要種植在臺灣中南部的山坡地區。臺灣民間常使用來針對痢疾、瘧疾、水腫、健胃、止渴等疾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