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草:「本草」:『一名蒲公英』。有細莿,中抽一莖,莖端有花,黃如金錢;開罷,飛絮隨起。絮中有子,落地即生。專治女人乳上生毒。
本條史料主要說明蒲公草的外觀與功效。
這則介紹蒲公草的資料出於《諸羅縣志》,《諸羅縣志》為清代以諸羅縣(今嘉義)為範圍而編撰的志書,屬臺灣文獻叢刊第141種。由清康熙年間時任諸羅縣知縣的周鍾瑄主修,漳浦縣監生陳夢林、鳳山縣廩膳生員李欽文編纂。
蒲公英味苦、性寒,為菊科,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別名黃花地丁、婆婆丁、華花郎等,在古代就用來治療乳癰(乳腺炎),味苦、性寒,且有清熱解毒、消癰散結的作用,可以緩解婦女因為生產後,熱毒累積而引起的乳腺炎,也就是現在所說的乳腺紅腫發炎引起的乳房化膿性疾病。因此有乳腺方面疾病的,可以多吃蒲公英或喝蒲公英茶做日常保健,避免乳腺疾病進一步發展。蒲公英的花是黃色的,4-6月的春末夏初綻放,大家較常看到的都是球狀的成熟果實,因為具有白色冠毛,輕輕一吹,它就憑藉著風力可以去遙遠的地方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