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白雞冠

白雞冠(見花部):取色白者晒乾,能治婦人血崩。


本條史料主要說明白雞冠的功效。


這則介紹白雞冠的資料出於《諸羅縣志》,《諸羅縣志》為清代以諸羅縣(今嘉義)為範圍而編撰的志書,屬臺灣文獻叢刊第141種。由清康熙年間時任諸羅縣知縣的周鍾瑄主修,漳浦縣監生陳夢林、鳳山縣廩膳生員李欽文編纂。


白雞冠,此指雞冠花。雞冠花性甘,涼,入肝、大腸經。《本草綱目》云:「痔漏下血,赤白下痢,崩中赤白帶下。」可見雞冠花有止血,止瀉,止帶的功效。白雞冠配合生槐花、生地榆使用,可治便血;配防風炭,可治痔血;配萬年青根、土牛膝,可治療崩漏。雞冠花學名Celosia argentea,英名Cockscomb,為莧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原產於亞洲南部,並在熱帶美洲及非洲歸化野生。我國栽培的歷史很早,是常見且為一般民眾熟悉的花卉。由於雞冠花的花部構造為雞冠形或塔形的肉質花序,頂端為生長點,真正的小花於生長點分化後著生於花序的側面,整個花序形成後顏色及形狀能夠保持長久,加上在臺灣全年均可栽培的特性,使得雞冠花普遍應用在花卉利用上,例如初一、十五插在供桌上的神明花,就常常有雞冠花摻雜在裡面。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諸羅縣志卷十
  • 撰寫者
    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臺灣中醫藥醫療文化記憶保存推廣計畫執行團隊
  • 創作者
    周鍾瑄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清朝康熙年間/臺灣的清領時期
  •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