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烟草

烟草:一名淡芭菰,種出東洋。莖、葉皆如牡菊。取葉晒乾,細切如絲,置少許管中,燃吸其烟,令人微醉;不食輒思,亦名相思草。有生烟、熟烟。出漳州者甚佳。北路生而不殖。


本條史料主要說明烟草的外形、用法,以及吸食烟草後的症狀。


這則介紹烟草的資料出於《諸羅縣志》,《諸羅縣志》為清代以諸羅縣(今嘉義)為範圍而編撰的志書,屬臺灣文獻叢刊第141種。由清康熙年間時任諸羅縣知縣的周鍾瑄主修,漳浦縣監生陳夢林、鳳山縣廩膳生員李欽文編纂。


烟草原產自中南美洲,後來於地理大發現後藉由歐洲殖民者傳播至全世界。在古代,烟草很長時間都被用來緩解各種疼痛,並配合其它草藥來治療感冒。而烟草傳入歐洲之後,歐洲人還用煙草來治療破傷風、黑死病,被人視為「聖藥」。不過,由於烟草中含有成癮性生物鹼,長期吸食烟草會導致成癮問題,因此明代的崇禎皇帝也在1639年下旨,宣布京城內不准販賣烟草;而臺灣更於1997 年公佈《菸害防制法》,實為國民健康的一大福音。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諸羅縣志卷十
  • 撰寫者
    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臺灣中醫藥醫療文化記憶保存推廣計畫執行團隊
  • 創作者
    周鍾瑄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清朝康熙年間/臺灣的清領時期
  •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