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榔:樹似椰,皮似青桐,節似竹。大者五、六圍,高五、六丈,末大如本。葉聚樹端如椶,房居葉下;花秀房中,四月開,細白而香。子結房外,擢穗如黍,一穗子數百粒。秋末冬初采食,至二、三月乃盡。狀類雲南草果,夾以浮留藤、蠣灰,能袪瘴氣。初熟時,肉未堅尤美。老則中有實如雞心,紫紋斑駁,與海南子無異;鮮有食之者,為種而已。
本條史料主要介紹檳榔的外觀和醫療功效。
這則介紹檳榔的資料出於《諸羅縣志》,《諸羅縣志》為清代以諸羅縣(今嘉義)為範圍而編撰的志書,屬臺灣文獻叢刊第141種。由清康熙年間時任諸羅縣知縣的周鍾瑄主修,漳浦縣監生陳夢林、鳳山縣廩膳生員李欽文編纂。
檳榔又有大腹子、賓門、青仔、菁仔欉、橄欖子、洗瘴丹、大白等等別名,在中醫的認知上具有「行氣降氣、殺蟲消積」的功效。檳榔屬於棕櫚科(Arecaceae)檳榔屬(Areca)的喬木植物,原產於熱帶亞洲的馬來西亞及菲律賓等地,現今的臺灣則主要種植在中南部的山坡地區。臺灣民間常使用來針對痢疾、瘧疾、水腫、健胃、止渴等疾患;而若將其果實對剖,再內夾石灰、荖花,外裹以荖葉,就成了貨車司機長途開車時用來提神的「臺灣口香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