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本草》:「芥似菘而有毛」。《農書》云:「氣味辛烈,菜中之介者也」。葉多缺者,性更辣;取其子,研末以和食品,為芥辣。《埤雅》:「望梅生津,食芥垂淚」是也。
本條史料主要說明芥的外觀與味道。
這則介紹芥的資料出於《諸羅縣志》,《諸羅縣志》為清代以諸羅縣(今嘉義)為範圍而編撰的志書,屬臺灣文獻叢刊第141種。由清康熙年間時任諸羅縣知縣的周鍾瑄主修,漳浦縣監生陳夢林、鳳山縣廩膳生員李欽文編纂。
芥又有芥菜、刈菜、大菜、大芥、芥子等別名,在中醫的認知上有「宣肺袪痰、溫中利氣、通絡止痛、消腫解毒」的功效。芥屬於十字花科(Cruciferae)蕓苔屬(Brassica)的草本植物。全臺各地皆或多或少有生產,但以新竹、苗栗、雲林及嘉義四縣產出最多。臺灣民間常使用來針對咳嗽、嘔吐、關節麻木、痛經、陰疽腫毒等疾患。芥在中醫的用藥角度為遊走經絡之間的去痰藥,所以可應用在深度較皮表稍微深的痰結上來使用,因此也有通絡止痛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