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樹如白楊,「說文」:楓,木厚、葉弱,枝喜搖,別名欇。「爾雅」:楓欇欇;言風至則欇欇而鳴也(「諸羅縣志」。脂可為香,入藥(「鳳山縣志」)。
本條史料主要介紹楓的效用。
《臺灣通志》或稱為《臺灣通志稿》,為清代以臺灣省為範圍而編撰的志書,屬臺灣文獻叢刊第130種。《臺灣文獻資料目錄》中言「臺灣通志,四十卷,清蔣師轍、薛紹元纂,原稿本」。
楓樹的枝幹切開後所流出的樹脂稱「楓香」或「楓香脂」,可作為口香糖的原料,亦可入藥。其果(乾燥後稱路路通)有利水下乳,行中寬氣,袪風通路,利水除濕之效,主治關節痛,水腫脹滿,乳少,經閉,濕疹。其葉可袪風除濕,行氣止痛,治痢疾、癰腫(泛指皮膚化膿而產生腫脹或腫塊)。而其樹脂(白膠香)可解毒生肌,活血止痛,主治跌打損傷,癰疽(泛指皮膚化膿的病症)腫痛,衄血(意指出血),外傷出血。至於其樹根則可袪風止痛,主治癰疽,瘡疥,風濕關節痛。楓樹的果實路路通亦可被作為項鍊等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