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地膚子

地膚子,味甘,消腫最速(「噶瑪蘭廳志」)。


本條史料主要介紹地膚子的功效。


《臺灣通志》或稱為《臺灣通志稿》,為清代以臺灣省為範圍而編撰的志書,屬臺灣文獻叢刊第130種。《臺灣文獻資料目錄》中言「臺灣通志,四十卷,清蔣師轍、薛紹元纂,原稿本」。


地膚子,俗稱「掃帚菜」,可食可藥。秋季果實成熟時割取全株,曬乾後使用。至於其果實,在除去雜質後可生用。地膚子多用於淋症、皮膚風疹,濕瘡,週身搔癢等。藥用常見配方有地膚子加陽起石、地膚子加白鮮皮、地膚子加黃芩,白鮮皮有清熱燥濕,祛風解毒的效果,因此對於皮表濕熱起疹皮屑都能使用,黃芩則是可將身體較深層的濕熱清除,避免繼續讓身體水液代謝產生壅滯,將皮表濕熱的源頭斷根。除了藥用外,地膚子亦可作料理,如地膚子炒燒肉等,亦可搭配海鮮食用。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臺灣通志
  • 撰寫者
    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臺灣中醫藥醫療文化記憶保存推廣計畫執行團隊
  • 創作者
    薛紹元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清朝光緒年間/臺灣的清領時期
  •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