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山荖葉

山荖葉,狀如荖葉,凡生痛,搗細敷之(俱同上)。


本條史料主要介紹山荖葉的形態與功效。


《臺灣通志》或稱為《臺灣通志稿》,為清代以臺灣省為範圍而編撰的志書,屬臺灣文獻叢刊第130種。《臺灣文獻資料目錄》中言「臺灣通志,四十卷,清蔣師轍、薛紹元纂,原稿本」。


山荖葉,又名風藤。清代時盛產於下淡水社,下淡水社又名下澹水、麻里麻崙,是臺灣平埔族馬卡道族古部落名,屬鳳山八社之一,荷治時期則荷譯為Verrovorongh。下淡水社在古代盛產風藤,風藤是祛風濕止痛的良藥,也是風藤鐲的原料。喜愛張愛玲的文學迷,應該對張愛玲右手上從不離身的古拙鐲子不陌生,那一副就是風藤鐲。風籐是胡椒科胡椒屬的爬藤類,常出現在中低海拔山中,而它本身有胡椒味,因此原住民也當作調味料來使用,可以算是一種胡椒的代用品。可運用為胡椒的部分為其肉質小漿果,取其中種子來使用。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臺灣通志
  • 撰寫者
    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臺灣中醫藥醫療文化記憶保存推廣計畫執行團隊
  • 創作者
    薛紹元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清朝光緒年間/臺灣的清領時期
  •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