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耳報,葉圓治耳疾(「淡水廳志」)。
本條史料主要介紹虎耳報的形態與功效。
《臺灣通志》或稱為《臺灣通志稿》,為清代以臺灣省為範圍而編撰的志書,屬臺灣文獻叢刊第130種。《臺灣文獻資料目錄》中言「臺灣通志,四十卷,清蔣師轍、薛紹元纂,原稿本」。
「虎耳報」之名只見於《臺灣通志》,《苗栗縣志》、《諸羅縣志》、《噶瑪蘭廳志》等文獻都只有「虎耳草」而沒有「虎耳報」。《臺灣通志》中言「虎耳報」的葉子是圓形的,功用為「治耳疾」,這與「虎耳草」外形、功用不謀而合。因此,這條資料中的「虎耳報」,應為「虎耳草」之誤。虎耳草為虎耳草科虎耳草屬的植物,又名石荷葉、金線吊芙蓉、老虎耳,產自中國河北、陝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等地。十七世紀時,虎耳草引入臺灣,在臺灣中、北部中、低海拔的陰濕地帶十分常見。虎耳草的全草皆可入藥,其性味微苦、辛、寒,有小毒,其功效為祛風清熱、涼血解毒,可治療中耳炎、咳血、牙痛、瘰癧、濕疹、皮膚瘙癢、癰腫疔毒、蜂蝎螫傷等等疾患;而虎耳草的葉形十分搶眼,花朵的造型也奇特,是常見的園藝景觀植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