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布,「本草」:綸布也。「爾雅」:綸似綸,東海有之。即此。善消癭瘤,墜疝氣(「噶瑪蘭廳志」。謹案:陳藏器「本草」云:昆布生南海,葉如手,大似蓴葦,紫赤色,其細葉者,海藻也。蓋昆布與海藻,功用略同)。
本條史料主要介紹昆布的外形和醫療功效。
《臺灣通志》或稱為《臺灣通志稿》,為清代以臺灣省為範圍而編撰的志書,屬臺灣文獻叢刊第130種。《臺灣文獻資料目錄》中言「臺灣通志,四十卷,清蔣師轍、薛紹元纂,原稿本」。
昆布在中醫的認知中,被認為有「消痰軟堅、利水消腫」的功效。由於昆布含碘和碘化物,有防治缺碘性甲狀腺腫的作用,還有輕度通便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海帶性寒,故脾胃虛寒,便溏不實,及有冷痰涎沫之蘊濕者不宜服用。如一定要食用,則須配入蒜、薑、椒等辛熱之品,以中和其寒涼之性。又《食療本草》云:海帶「下氣,久服瘦人。」《醫學入門》云:「妊娠亦不可服。」醫家之言,亦不無參考價值。昆布跟海帶為相同科屬的類似藻類,但昆布較難入口因此古代較少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