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鼈子,蔓生,葉似苦瓜。「本草」:實似栝蔞而大,生青熟紅,肉上有莿,核似鼈,故名(「諸羅縣志」)。俗呼搏破碗(「鳳山縣志」)。核扁如鼈,綠色,瀉熱,外用治瘡(「噶瑪蘭廳志」)。
本條史料主要介紹木鼈子的形態與功效。
《臺灣通志》或稱為《臺灣通志稿》,為清代以臺灣省為範圍而編撰的志書,屬臺灣文獻叢刊第130種。《臺灣文獻資料目錄》中言「臺灣通志,四十卷,清蔣師轍、薛紹元纂,原稿本」。
木鼈子,因種子形狀扁平如同甲魚的模樣,似用木頭製成,所以稱為木鼈子。木鼈子的嫩葉和果實可食,惟種子有微毒,食用前需移除。越南的節慶新年料理長將糯米以及雞肉一同料理,其果實可與薑、紅棗、雞肉一起燉湯,味道如香菇雞湯。中醫以種子入藥,也稱土木鱉、殼木鱉,主治癰瘡、腫毒、痔瘡等症。東南亞的品種油耗味較重,臺灣有原生種味道較為溫潤。木鱉果本身含有大量的茄紅素,茄紅素能夠當作抗氧化劑來增強人類免疫力,更能用來協助男性預防攝護腺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