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燭,「甯化志」作山蠟燭,叢生水中,葉如蒲,花如蠟燭。色赤,有二、三層,中有白絮可治金瘡;或亦鋪褥(「諸羅縣志」)。
本條史料主要介紹水燭的形態與功效。
《臺灣通志》或稱為《臺灣通志稿》,為清代以臺灣省為範圍而編撰的志書,屬臺灣文獻叢刊第130種。《臺灣文獻資料目錄》中言「臺灣通志,四十卷,清蔣師轍、薛紹元纂,原稿本」。
水燭,又稱蒲草、狹葉香蒲,是野生蔬菜,同時也是一種中草藥。水燭全株可用:長在水裡的根莖可炒臘肉;花粉可以入藥,稱「蒲黃」,能消炎、止血、滋陰、利尿,古代會將如同棉花一般的蒲黃敷在傷口上吸收水分以及隔絕感染,一般是將還未爆裂開來的花苞摘下以當作未來刀外傷使用,本身內服則可以協助身體的水液代謝作為利尿劑;蒲草可作為造紙原料;蒲絨可做填充物;果實曬乾點燃可驅蚊。蒲草更是廣泛使用的編制加工材料,可制籃、扇、鞋、墊子、蒲蓆等物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