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爾雅」謂之冰壺。臺莖高三、四尺,葉長寸許,味辛微香,面青、背白、花黃,秋開如野菊而小。「爾雅翼」:庶草治病,各有所宜,惟艾可炙百病,故名醫草(「諸羅縣志」)。有大小二種(「鳳山縣志」)。宜理氣血,性燬逐寒濕(「噶瑪蘭廳志」)。種分大小葉(「澎湖廳志」。謹案:「急就篇注」云:艾一名醫草「諸羅志」本之)。
本條史料主要介紹艾的形態與功效。
《臺灣通志》或稱為《臺灣通志稿》,為清代以臺灣省為範圍而編撰的志書,屬臺灣文獻叢刊第130種。《臺灣文獻資料目錄》中言「臺灣通志,四十卷,清蔣師轍、薛紹元纂,原稿本」。
艾草在中華文化中是相當重要的植物,濃烈香氣的艾草,通常被使用於懸掛大門以驅邪,而氣味較溫和的艾草則可以食用。客家的「草仔粿」即用艾草來製作,做法是以新鮮的艾草汁和糯米舂合,使糯米粉與艾草汁融合變成青色,然後包入豆沙、棗泥、或蘿蔔絲等內餡,然後放到蒸籠內蒸熟後抹上麻油。草仔粿的材料雖然簡單,但非常美味。針灸當中也常使用艾草來當作薰蒸的藥材,將艾草裹入紙捲當中,如同香菸一般點燃之後在患處或穴道上薰蒸,可將溫熱藥力導入體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