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薄荷

薄荷,「圖經」莖葉似荏而尖長,治風寒,為要藥;以「蘇州」之產為佳(「諸羅縣志」)。


本條史料主要介紹薄荷的形態及功效。


《臺灣通志》或稱為《臺灣通志稿》,為清代以臺灣省為範圍而編撰的志書,屬臺灣文獻叢刊第130種。《臺灣文獻資料目錄》中言「臺灣通志,四十卷,清蔣師轍、薛紹元纂,原稿本」。


不少人喜歡吃薄荷糖,含在嘴裡一股清清涼涼的感覺,既提神又醒腦!但是很少人知道,早在明代,薄荷糖就已經開始流行。明代中醫典籍《簡便單方》就記載了薄荷糖的作法:它是以白砂糖放在鍋中,加少量的水,以小火煎熬至較稠厚時,加入薄荷細粉調勻,再繼續熬煮至用鏟挑起即成絲狀而不粘手時才停火,將糖倒在表面塗過食用油的大搪瓷盤中,稍冷後將糖分割成條,再分割成塊的糖塊。而這種簡單熬製的薄荷糖在當時這可是化痰、利咽膈、治風熱的良藥呢!

基本資訊

  • 資料來源
    臺灣通志
  • 撰寫者
    國家中醫藥研究所 臺灣中醫藥醫療文化記憶保存推廣計畫執行團隊
  • 創作者
    薛紹元
  • 時間資訊
    創作時間
    清朝光緒年間/臺灣的清領時期
  • 資料使用語言
    中文
  • 媒體類型
    圖書及手冊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