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荷,「圖經」莖葉似荏而尖長,治風寒,為要藥;以「蘇州」之產為佳(「諸羅縣志」)。
本條史料主要介紹薄荷的形態及功效。
《臺灣通志》或稱為《臺灣通志稿》,為清代以臺灣省為範圍而編撰的志書,屬臺灣文獻叢刊第130種。《臺灣文獻資料目錄》中言「臺灣通志,四十卷,清蔣師轍、薛紹元纂,原稿本」。
不少人喜歡吃薄荷糖,含在嘴裡一股清清涼涼的感覺,既提神又醒腦!但是很少人知道,早在明代,薄荷糖就已經開始流行。明代中醫典籍《簡便單方》就記載了薄荷糖的作法:它是以白砂糖放在鍋中,加少量的水,以小火煎熬至較稠厚時,加入薄荷細粉調勻,再繼續熬煮至用鏟挑起即成絲狀而不粘手時才停火,將糖倒在表面塗過食用油的大搪瓷盤中,稍冷後將糖分割成條,再分割成塊的糖塊。而這種簡單熬製的薄荷糖在當時這可是化痰、利咽膈、治風熱的良藥呢!


